鋼結構目前已應用于各類建筑結構,由民用建筑到工業廠房,由多層建筑到大跨結構隨處可見。鋼結構越來越多地被采用,這是由于鋼材接近理想彈性—塑性體,強度高,結構輕,構件加工工業化程度高和施工方便等優點所決定的。
我國是最早用鐵建造承重結構的國家,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的秦代就在橋梁建造中使用了鐵橋墩,漢明帝時代建造起世界上第一座深山峽谷上的鐵鏈懸橋。歷代還有不少地方用鐵建筑高塔的。
解放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我國鋼結構建筑也有了發展,50年代初期建起的鞍鋼、武鋼、包鋼、長春汽車制造廠等的巨大鋼結構廠房,有些在規模上和技術上已達到當時較先進水平。1968年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其跨度和難度都遠遠超過武漢長江大橋,它標志著我國橋梁和鋼結構技術水平已接近世界先進行列。
近20年來,我國在大跨度建筑中許多采用了鋼結構,如上海體育館(110米直徑),南京五臺山休育館(78.8 x 88.7米),北京首都體育館(112 x 99米),北京工人體育館(94米),杭州浙江人民體育館(80*60米)。高聳鋼結構在我國也在發展,如廣州電視塔高200米,上海電視塔高210米,北京測污染觀察塔高達325米(桅桿型)等。
此外,油罐、貯氣柜和鋼結構高層建筑都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