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我國鋼結構技術由冶金工程起步,逐步向建筑領域拓展,近年來發展愈加迅速。 2002年至2014年,全國建筑鋼結構產量的復合增長率達到15.1%。目前大型鋼結構企業和應用項目集中在北京及華東地區,主要領域為工業廠房、超高層、大跨度空間結構、輕鋼結構,橋梁領域(含城市高架橋)為成長較快的新興領域,住宅鋼結構處于起步階段。
隨著我市經濟發展和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學校、醫院、辦公樓、高架橋、高層建筑等領域逐步采用鋼結構,應用前景將十分廣闊。據預測,未來10年,重慶市各類建筑鋼結構的用鋼總量可望達到約3500萬噸(其中公共建筑950萬噸,市政基礎設施1000萬噸,橋梁1000萬噸)。
目前,重慶市現有規模以上的鋼結構企業43家,主要從事建筑鋼結構和輸電鐵塔的制作施工,年加工能力超過150萬噸,總產值約170億。主體企業方面,我市擁有包括重慶鋼結構產業有限公司、中冶賽迪等一批實力較強的行業企業,初步形成了江津、長壽、渝北等鋼結構加工制作基地,還吸引了杭蕭鋼構、寶冶鋼構等國內知名企業落戶;研發設計能力方面,我市擁有重慶大學鋼結構中心、中冶賽迪等國內知名的研發機構。
重慶市具備鋼結構產業配套體系基礎,具備鋼材供應、鋼結構研發設計及制作安裝的基本能力。但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鋼材供應品種單一;住宅領域研發設計能力較弱;產業集中度低,行業競爭力差,地標建筑基本被外地企業壟斷;新興建材不發達,缺少專業配套的內外墻板和部件部品;整個產業配套體系不完善,沒有形成完整高效的鋼結構發展產業鏈條,從而制約了該行業在我市的發展。
二、主要任務
(一)建設一批鋼結構產業基地。按照五大功能區建設布局,結合現有鋼結構企業分布,立足本地發展,兼顧輻射周邊區域的產業建設格局,依據節約集約的原則,重點建設江津、長壽、渝北三大產業基地,建成產品齊全、配套完整的一體化生產基地。江津產業基地依托中冶賽迪、重慶建工工業有限公司等企業,打建高端精品鋼結構制造基地,并聯動綦江、永川發展住宅鋼結構產業化,2018年年產值達80億的產業集群。長壽產業基地依托重慶鋼結構產業公司,發展建筑鋼結構及安全產業,并聯動涪陵川東船舶重工產業,2018年年產值達35億的產業集群。渝北產業基地重點發展新型建材、部品部件,聯動北碚區發展輸電鐵塔等關聯產業,2018年年產值達25億的產業集群。萬州產業基地積極招商引資,重點發展打造以服務旅游地產為主的鋼結構基地,同時兼顧建筑鋼結構發展,帶動渝東北地區鋼結構產業發展。
(二)打造一批優勢企業。一是培育重點龍頭企業。培育以重慶鋼結構產業公司為代表的龍頭企業,通過引進人才、升級裝備、做大建材、做強總包,提升企業資質、提高研發及設計能力,打造集研發、設計、制造、安裝、維護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綠色建筑集成服務企業;培育中冶賽迪江津高端精品鋼結構制造企業,發揮其技術力量強、資源整合能力強的優勢,開展焊接機器人、BIM等前沿技術應用研究,面向全國提供EPC、PPP服務和重型、復雜、異型等高端鋼結構產品,占領高端市場。積極支持長壽、江津、渝北三大基地招商引資,引進國內外知名的建筑設計事務所、鋼結構制造企業、新興建材企業,形成有序的市場競爭,促進我市鋼結構產業質量提升。二是發展專精特新企業。引導傳統建材企業向新型建材企業轉型,積極發展與鋼結構配套的節能環保、連接密封等材料,推動建設一批預制樓板、預制內外墻板等部品生產企業,強化產業配套。積極引導民企進入鋼結構相關行業,鼓勵企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狠抓產品質量,成長為大型企業的優質配套企業。積極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創建名牌產品,向整個西部地區拓展業務。
(三)突破一批關鍵技術。一是推動高強度鋼和高性能鋼應用。鼓勵本地鋼企生產優質、差異性產品,培育其耐候鋼、橋梁用鋼為國家免檢產品。鼓勵設計單位積極采用高強度鋼材,從目前以“Q235、Q345”為主,逐步過渡到以“Q275、Q345、Q390”為主;鼓勵市政露天鋼結構如人行天橋、高架橋,試點用耐候鋼替代常規鋼材。二是推動現代鋼結構技術發展。重點在大跨度空間鋼結構、高層及超高層(含住宅)、橋梁鋼結構(含高架橋)三大領域,圍繞制約行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開展攻關和研發,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強化企業自身能力。三是推動制造安裝技術升級。重點在三維空間扭曲構件制造、復雜鑄鋼節點制造、機器人焊接、預應力施工、鋼箱梁高架橋快速架設技術等領域,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和研發,引進人才、升級裝備,強化承接復雜鋼結構工程的能力。四是推動一體化新型建材研發。大力發展集保溫、裝飾、圍護與防水、防火、維護于一體的預制墻體圍護體系。大力推進建筑與結構技術、節能與新能源利用技術、廚衛技術、管線技術、環境與保障技術、智能化技術及施工建筑技術等七大技術體系的關聯兼容,著力解決鋼結構相關技術體系不配套的問題。
(四)實施一批示范工程。積極對接市政橋梁、交通樞紐、公共停車樓、機場航站樓等大型項目,建成引領行業發展、拓寬市場需求的示范工程。推進多層廠房、高層建筑、防災應急房屋、糧食倉儲等采用鋼結構。
(五)提升一批建筑名牌產品。2018年前,在防腐涂料、輸電鐵塔、交通護欄、路燈、音屏障、智能立體車庫、新型建材等推出5-15個重慶名牌產品,加強宣傳交流,產品銷往西部地區乃至全國。
(六)完善一批研發平臺。培育國家鋼結構工程中心西部分中心(設在中冶賽迪)、重慶大學鋼結構中心、重慶市建設技術發展中心等研發平臺,積極跟蹤產業發展趨勢,開展現代鋼結構技術研發,推動BIM工程應用,舉辦技術交流培訓,提升重慶鋼結構產業整體水平。
三、工作措施
(一)強化工作機制。在市政府統一組織領導下,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城鄉建委、市科委、市交委等相關部門,密切合作,制定全市鋼結構產業的財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細則。各區縣規劃并落實鋼結構產業年度發展目標,制定具體措施,及時協調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市政府督查室定期檢查,形成推動鋼結構建筑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強化政策引導。優化鋼結構產業企業發展環境,鼓勵符合條件的鋼結構優質企業采取EPC、PPP模式開展項目建設。鼓勵國有企業改制和創新員工激勵制度。鼓勵和支持民營資本、國有資本,通過股權投資、銀行融資、私募基金、股權引導基金等方式拓展融資渠道,切實為鋼結構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市工業振興專項資金和市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鋼結構產業發展,支持骨干企業做大做強、中小企業做專做精,支持發展新興建筑材料。積極推動高科技企業認證、重慶名牌產品認證、綠色產品認證等工作。
(三)強化推廣應用。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以及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以重大項目為牽引,鼓勵引導產用單位建立緊密合作、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機制,合力推動市政橋梁、公用建筑、城市高架橋、高層建筑等應用鋼結構。加快推動關聯產業在我市落地,實現安全助鋼轉型,推動重慶成為中國安全產業示范城市。充分考慮我市經濟和自然條件,按照示范帶動力強、科技含量高的原則選擇一批新型安全防護欄、智能安全立體停車庫、智能安全腳手架、綠色安全鋼構模塊、智能安全;嚨软椖肯刃邢仍,示范帶動鋼結構的推廣應用及產業創新發展。
(四)強化要素支撐。積極推動研發、生產、安裝、后期維護技術升級,支持企業開展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前沿技術的研發;支持企業宣傳交流、成果產業化、人才引進與培訓等工作;支持企業創名牌產品,創優質工程;服務企業走出去,輻射西部乃至全國。公安、市政和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對運輸超大、超寬建筑構件的運載車輛,在物流運輸、交通暢通方面給予支持。
(五)強化宣傳引導。建立重慶市鋼結構產業聯盟網站,與市城鄉建委、市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共享鋼結構項目招投標信息,編制企業目錄、產品清單,促進產業、企業、產品等信息互聯互通。大力宣傳鋼結構建筑綠色、環保理念,提高鋼結構建筑在社會領域中的認知度和認同度。